当前位置:   首页   >  德   >    彭氏新闻

如騏、如騐、如驤、如騠、如駪、如驊、如騄、如骥八房人后裔

发布时间:2024-02-12 点击量:93
                如騏、如騐、如驤、如騠、如駪、如驊、如騄、如骥八房人后裔

四川(马湖府)屏山县大穴磴彭有学房源考

■ 四川省屏山县彭有学公第十一世孙  彭  屏(彭德瀚)
彭有学房介绍网址:http://www.scpsps.2008red.com/


    一、彭有学上辈情况考证
    我们从各支房收集到残缺不全的资料和传说得知彭受先、彭有学上辈中有:彭应祥公,明朝承袭长兴侯。彭永昌公,明朝承袭长兴侯;妣:刘氏,明诰封一品夫人。十余传至彭时公,为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通过历史资料考证,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仅有江西省安福县一人,所以断定彭有学、彭受先属于明朝江西安福县彭时的后裔。(彭应祥、彭永昌应是彭时前十代中的先祖,彭时应是彭有学七、八代的先祖)
    摘:2005年11月7日收到江西省安福县经委退休的彭淼官来信介绍彭时上下世系情况:
    一世祖:彭直清公,号容膝,松田村的开基始祖。二世祖:务威公。三世祖:毓义公。
四世祖:彭时公。生于明永乐丙申(1416年)殁成化乙未(1475)年。官至兵部、吏部尚
书,进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彭时生三子:* (頯)、頣、顯。五世祖:頣(彭时次
子)生二子:崧、峑。六世祖:崧无子。峑生一子:秉锐。七世祖:秉锐生二子:德健、德
顺。八世祖:德健公,德顺公。
    根据彭时(1416年)与彭有学(1626年)出世时间看,相差210年,彭有学应是彭时的第七代或第八代后裔。以上仅见到彭时第四代,所以,现在还要查知彭有学上两、三、四代人的情况。
    摘:2003年4月15日《彭氏通讯》第7期最后页及2003年6月15日《彭氏通讯》第8期最后页由广东省罗定市太平镇埒口村的彭有光所写《广东罗定始祖彭华》里记载:彭华,字彦实,号素庵,谥文思。原籍江西安福县山庄乡大智村,明宣德七年(1432年)生,是江西始祖构云公(字征君)的第二十三世孙。明正统十三年戊辰科(1448年)状元及第,后任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又任吏部尚书的彭时,是彭华族兄。江西安福状元祠正堂大屋柱上挂有楹联曰:兄状元,弟会元,六年间压两京一十三省豪杰;左太师,右少师,二房下开四方千百万代书香。
    以上可以推断彭时也为构云公第二十三世孙,彭有学应为彭时的第7代或第八代,则彭有学应为构云公三十世孙或三十一世孙。
    二、彭有学祖籍迁居问题考证:曾有两种“湖广填川”说法。一是说是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有鱼村人氏;一是说湖广宝庆府麻城县孝感乡磨盘湾(也有说是红椿湾)。因明朝黄州府与宝庆府属湖广行省南北不同地方。现在还需找到资料证实,以上两种哪种正确?
彭时属江西安福人,那么彭有学先辈原籍应是江西安福,后迁湖广,再到四川这样一个大至迁移路线。湖广为迁居地,不是原籍,但是彭有学的先辈是谁迁到湖广,是湖广什么地方,又是什么原因迁移,还要多方考证。
     在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彭有学六世孙举人彭应芳、彭应佐等为彭有学公所立墓碑上:“六世祖彭有学公楚产也生••••••”。“楚产也”:楚,以前楚国称楚地,是楚地简称。即以前的湖广一带,现在湖南、湖北一带。产,出生,来源等意思。以上可证彭有学出生在湖广。
     彭有学到底在湖广什么地方出生?父母是谁?是哪一年因什么原因,怎么来到四川的?先在四川的什么地方?到四川来时有哪些人一起?是哪一年怎么到侯良柱部队的,等等,需有待更进一步查明。
    三、彭有学公来马湖府屏山县前后情况考证
    小地名:大穴磴,即现在的金沙江下游北岸四川宜宾市屏山县清凉乡青年村四组。小土里:1728年(清朝雍正六年)前,属四川省马湖府屏山县平夷土司管辖,1728年云南省昭通府在副官村设绥江县时,金沙江南岸的小土里划归绥江县管,1982年又划归云南省水富县管,即是现在的金沙江下游南岸的云南省水富县新寿乡田坝村。
    相传和资料考证:原四川马湖府屏山县西郊外三公乡(大穴磴)彭氏始祖彭有学公,与云南省绥江县(小土里)彭氏始祖彭受先公属于兄弟,是明朝四川总兵侯良柱的武将和文官。注:侯良柱,四川永宁卫人,即现在四川古蔺、叙永一带。
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侯良柱总兵在四川绵州与李自成、过天星、混天星部作战阵亡。
   崇祯十三年(1640年),彭受先、彭有学(14岁)两兄弟及侯良柱总兵的旧部随侯良柱之子、明朝承袭指挥佥事侯天锡,奉崇祯皇帝之命打游击,归于兵部尚书杨嗣昌部下,讨伐张献忠部队。
   顺治元年(1644年),侯天锡部队兵败,退守驻扎叙州府(宜宾)白花场。
   顺治十一年(1654年)侯天锡移军至马湖府屏山县书楼坝及江对岸西坝屯兵,后迁至紧靠西坝的小土里驻扎。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在云南称永历帝的明朝桂王朱由榔,被吴三桂逼迫在昆明自缢后,明朝彻底灭亡。侯天锡及嫡系旧部彭、陈、邓、万、马、胡、苟、何等八姓人,在四川省马湖府屏山县楼东的金沙江南岸的小土里解甲归田。
   康熙元年(1662年),彭有学因嫌小土里山高路陡,土地贫瘠,移居金沙江下游北岸马湖府屏山县城外东关亭鹗子树小住一月后,与一位朋友到金沙江南岸新滩溪停留半月,又返回马湖府屏山县城,在西关外清凉寺手指为界占地耕种清凉寺至麻字坝土地,我祖集中开垦大穴磴土地耕种(现在屏山县清凉乡青年村4组,小地名大穴磴),座宅置于屏山县城内大什字。彭受先公继续居住在云南省绥江县小土里(现云南省水富县新寿乡田坝村)。
   彭有学生于明朝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亡于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69岁。彭有学公和始祖母张慧敏合葬于今屏山县清凉乡五一村6组,小地名:大木树。
   注:彭有学公去世后,盛远公与明远公两兄弟分家,盛远公得屏山县城大什字房产,住在县城;明远公得大穴磴田地,住在大穴磴。彭盛远公为康熙乙酉科(1705年)贡生,后来县城房屋因失火再次被烧光,盛远公及老祖母聂氏一同到屏山县大乘教书。盛远公(妣:聂氏)三个儿子:彭湖、彭濬(浚)、彭源。明远公(妣:罗氏)无子,盛远公第三子彭源过继与明远公。彭源一直在大穴磴,彭湖在屏山县城做生意,彭濬(浚)住在福延镇庙坝,平时往返于屏山到福延间做生意。
    彭湖(妣不知)生三子:彭如騏(彭湖长子,不明去向)、彭如騐(彭湖次子,不明去向)、彭如驤(彭湖三子,不明去向)。彭濬(浚)、妣牟氏所生五子:彭如騠(彭濬长子,不明去向)、彭如駪(彭濬次子,彭如駪共七个儿子,只查到五世祖宗周公、宗商公的后代在屏山中都、安全、新安、龙桥等地,但另外五个儿子的后代也不知去向)、彭如驊(彭濬三子,不明去向)、彭如騄[骆](彭濬四子,不明去向)、彭如骥(彭濬五子,不明去向)。彭源(妣:晁通才)所生一子:彭如龍(彭源长子,彭如龍四个儿子:宗良公、宗贤公、宗羲公、宗端公,居住在大穴磴)。彭源妣邹氏生四女。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穴磴  彭有学公房原字派:
有远水如宗,应山(玉)锡汉树(丰)。注:第三代用“三点水”偏旁的字、第七代用“山”或“王”偏旁字进行单名取法。
继派:德隆登美俊,泽厚挺青松。仁裕腾麟凤,才宏耀虎龙。
高科联甲第,巨富享华荣。烘云焙景运,百代庆时雍。
   
   云南省水富县(原绥江县小土里)  彭受先公房原字派(前七代):
受、商、(三代单名)、玉、元、世(七代单名)。  注:第三代和第七代采用单名取法。
续派:正家定国,大道宏开。光宗耀祖,明德永怀。
再派:安邦克肇,远继纲常。承先启后,万代荣昌。
   
    马湖府屏山县三公乡大穴磴彭有学房前四代人情况:
一世:彭有學-子:彭盛遠(康熙乙酉科1705年贡生)、彭明遠
二世:彭盛遠-子:彭湖、彭濬(浚)、彭源
      彭明遠-無子,過繼彭源為子
三世:彭湖-子:如騏、如騐、如驤
彭濬(浚)-子:如騠、如駪、如驊、如騄、如骥
彭源-子:如龍
四世:彭如騏(彭湖长子,不明去向)
彭如騐(彭湖次子,不明去向)
彭如驤(彭湖三子,不明去向)

彭如騠(彭濬长子,不明去向)
彭如駪(彭濬次子,彭如駪共七个儿子,只查到五世祖宗周公、宗商公的后代在屏山中都、安全、新安、龙桥等地,但另外五个儿子的后代也不知去向)
彭如驊(彭濬三子,不明去向)
彭如騄[骆](彭濬四子,不明去向)
彭如骥(彭濬五子,不明去向)

彭如龍(彭源长子,彭如龍四个儿子:宗良公、宗贤公、宗羲公、宗端公,居住在大穴磴)
四世祖共九兄弟,现仅查知如龍、如駪两兄弟的部分后代。其余七兄弟后代不知何处。
有知道我祖情况者,请与联系。联系人:彭有学公第十一代孙,电话:0831-5721164手机:13547722509    电子邮箱:pp70020834@21cn.com   pp70020834@126.com   QQ:363984530

上一篇: 下一篇: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