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 捷 | 导 | 航
最 | 新 | 资 | 讯
热 | 点 | 资 | 讯
咨 | 询 | 热 | 线 15029200500
十八大报告解读(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阐述 |
相关主要理论解读 |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 (4)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①。/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②。/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③。/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5)。/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6),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矛盾的普特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4)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②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以人为本的依据) 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各方面的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角度认识);可持续——开拓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三大方面共九个“统筹”。 (5)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辩证否定观和创新精神。 ①如何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 ②“创新的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理论创新的意义。 (见本资料哲学相关部分的讲解) |